“第一批90後出家”被刷屏90後:我們好著

  在互聯網上檢索“第一批90後已經XXX”你可以找到這些答案:第一批90後出家了,第一批90後已經禿了,第一批90後的胃已經毀了,第一批90後已經離婚了……種種說法背後傳達出的同一個意思是:第一批90後已經老了。

  沒有人能夠躲過生活,只不過現在輪到90後了。無論是第一批90後還是其他年齡段的年輕人為什麼都在感嘆自己老了?

  年輕人喊老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重要症候。之前聯合國(微博)官微發表聲明宣布聯合國對於“青年”的定義是年齡介於15—24歲之間的群體,雖然我國《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明確規定青年的年齡範圍是14-35周歲但這似乎並不影響網絡輿論,許多超過24歲的年輕人自嘲自己已經進入了中年,“1992年生人已經正式步入中年”迅速登上微博熱搜。

  與年輕人年齡相關的話題總能引起廣泛的討論。無論趙雷稱自己母親“34歲老來得子”還是保溫杯梗,年輕人總能敏銳地從毫不相關的新聞中捕捉到與年齡有關的信息並藉助這些新聞感慨“自己老了”。

  “第一批90後出家”被刷屏90後:我們好著

  無論是第一批90後還是其他年齡段的年輕人為什麼都在感嘆自己老了?在保溫杯走紅之時那篇被刷屏的《記住,中年危機最後的倔強,絕不拿泡著枸杞的保溫杯》一文中就提到了人到中年或者人還未到中年可能面臨的種種危機。

  “第一批90後出家”被刷屏90後:我們好著

  在很大程度上並非年輕人願意老去而是現實生活中來自工作、生活、情感、房子方方面面的壓力讓他們感覺自己承擔過多負荷在提早衰老。

  在一篇探討第一批90後已經禿了的文章背後有來自第一批90後的留言。一個90後網友這樣寫道:

  “爸媽總是一副大家長的樣子,一句為我好,壟斷了我的人生。畢業後要求我去上海,聽姨媽安排,六年時間,工作有前景,生活也習慣了;一句兒子不在身邊不安心,又哭著喊著強行要求我回來;回來以後談了一個小妹子,一切都挺好的,全家都在催婚,覺得妹子年紀小不早定下來,以後變數太大,早點結了比較好,然後就把人嚇跑了;後來家裡給介紹了一個,處了一段時間後說先結婚,不會催我們生小孩的,現在我女兒兩個月大,結婚半年。已經想不起十年前的我了。”

  “第一批90後出家”被刷屏90後:我們好著

  在某種程度上這則留言代表了不少第一批90後的生存狀態。他們曾嚮往外面的世界和遠方的詩意,可奈何對抗不了來自現實的羈絆;最後他們在父母的安排下,娶妻生子,想不起曾經的志向,也想不起10年前的自己。這種穩定的生活狀態固然沒有什麼不好,可穩定的另一面是溫吞和寡淡,當一個還沒有30歲的人已經步入這樣的生活狀態,他們便輕易感到自己在老去。

  “第一批90後出家”被刷屏90後:我們好著

  而對於00後、10後的嘲諷,老生代也是一種“算了”的心態,因為我們知道90後禿了之後,很快就輪到00後;這個世界永遠只屬於更年輕的一代人, 00後、10後也終將成為老生代。

  沒有人能夠躲過生活只不過現在輪到90後了。既然現實生活就是如此,那麼自怨自艾自暴自棄終究是徒勞的。我們欣賞的是那些雖然一邊自嘲禿了一邊背負著生活勇敢向前的人。禿不丟臉喪失鬥志才真正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