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打電話,就別發微信

  自從微信普及之後,叔特討厭一種現象:有人有急事的時候給叔微信留言,叔沒看到,過了很久,他打電話過來責怪叔不看微信。叔就納悶了,既然這麼著急,怎麼不早打電話過來?!誰規定叔必須一天二十四小時什麼不做都要盯著微信看的?!所以說,你要是有事就能見面聊的,就不要電話,能打電話,就別發微信!

  01

  週末,北京霧霾嚴重,只能帶孩子室內活動,便帶孩子和親戚一家去遊樂場玩,然後找了家環境好一點的餐廳吃飯。

  正趕上吃飯高峰,擔心我們拖家帶口到了餐廳還要等位,便讓親戚先通過微信預約位置。地下停車場信號不好,幾次預約不成功,親戚急得和孩子說話都不耐煩了。

  看親戚著急,他老婆提醒:“網不好,試試電話預約吧!”

  親戚恍然大悟:微信用習慣了,倒真忘了打電話這個“簡單粗暴”的方法。

  於是,關機又開機、網絡關掉再關聯十幾分鐘沒解決的事,一個電話打過去,兩分鐘完事。

  02

  微信剛被大家熟知時,一提要聯繫誰,第一時間就會想到微信。

  有一次在小區溜娃兒,一個寶寶從健身器材上掉下來,摔破腦袋,寶媽掏出手機就給老公語音:別打遊戲了,快出來快出來,你閨女的頭摔破了!

  旁邊一個媽媽善意提醒:“都這會了,還發什麼微信啊,快打電話啊。留個言,你老公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聽到。”

  的確,當微信代替qq成為交流工具,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被微信綁架,惹出來的誤會也是花樣百出:

  為什麼你發朋友圈,卻不回我信息?絕交!

  為什麼每次你在微信上找我,我都能及時回應,每次找你卻大半天不回信息?絕交!

  為什麼我發個朋友,你從來點贊,卻扭頭就幫別人點贊?絕交!

  為什麼我在你朋友圈信息下面評論,你從來不回,卻次次都回某某(兩個人共同的朋友)?是不是瞧不起我?絕交!

  ……

  有次,我在咖啡館等朋友,聽到旁邊一對情侶爭吵。

  男的光顧著刷朋友圈,女朋友說一堆,男的只是“嗯”“哦”“噢”,引發不滿,兩個人吵了起來。

  男的被逼急了,狠狠甩過來一句:“你是不是有病?我上班時,你發個微信,我晚回幾分鐘你就罵我個狗血淋頭。現在我多看幾眼手機你也有意見!我不隨時看微信,你發來信息我哪能立馬就回?”

  聽到這話,我忍俊不禁。事實上,我也這樣要求喆爸的:信息要及時回,隨時刷朋友圈就是十惡不赦。

  這原本就是一個矛盾的存在嘛!

  03

  微信之所以惹出這麼多事非,原因和當年的qq一樣:通過社交軟件交流,不僅會產生時間差,更容易帶給交流雙方天馬行空的想像空間;我們隔著屏幕傳出去的文字或聲音,因為缺失了生動的表情溫度,很容易變成接受信息的一方想像中的“我們”的樣子。

  也就是說,當我們選擇用微信交流。我們是哭是笑、是生氣是憤怒,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方的心情,而不是我們自己的心情。

  我上班時,有次因為校對出錯剛被領導罵一頓,喆爸就發過來一條信息:電費交了嗎?記得交上,不然該停電了。

  很正常的交流,因為我心情不好,被解讀為他在“指責我”:你找茬儿呢?我沒交你會不交啊!

  他覺得莫名其妙,明明只是提醒我一下,怎麼我就吃了火藥似的:你沒事吧?火氣這麼大干嘛呢?

  我覺得他太不識趣,開始人身攻擊:誰火氣大啊?我整天帶孩子打掃衛生,你交個電費會累死啊!

  因為隔著網絡,我無法讓他通過語氣得知自己的心情,一來二去,就進入“對方根本不理解我”的死胡同。

  相反,如果是通電話,雙方都有更多機會及時表達自己的情緒;如果面對面交流會更順暢——高興不高興都寫在臉上呢!察顏觀色絕對是溝通的至勝法寶。

  而通過面部表情、肢體語言、語調語氣傳遞的信息,即使是發語音,絕大部分也無法被精確解讀。

  所以,如果我們著急找人,別發微信,直接拿起電話吧!實在打不通,再微信留言,把事情說清楚。有效社交,不僅節省時間,更能避免80%的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