綻放我們柔軟的花瓣

  人們對成功的定義是根據外在擁有的財富或地位決定的,這種價值觀認為,成功的人是受人崇敬的,失敗的人是被人看不起的,基於恐懼,於是“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什麼結果不言自明。人們追求成功的背後是想要獲得快樂,人們以為擁有更多就會快樂,也許這是真確的,但有沒有其他更輕鬆的方法同樣獲得快樂呢?

  一、不打擾平凡

  台裡曾經想上一檔訪談節目,考慮邀請成功人士坐而論道,曬曬自己的成功經驗。在開神仙會時,提出疑問:怎麼定義成功?怎樣才算成功?

  居多的第一反應是指這個人有地位、有財富、有名望,或者再加上有知識、學問,功名利祿這些外化指標。隨著年齡日長,閱歷增加,越來越覺得這些指標不說錯吧,最起碼不全面。

  說個故事。在美國華盛頓的法拉格特廣場,一位做捲餅的老人,做了一輩子捲餅。他的捲餅特別受歡迎,是當地小吃的標誌,很多外地人會特意去買。這位老人,像中國處處可見的小販一樣,勤勞而快樂。

  他看到老顧客,會做出相應口味的捲餅。和顧客之間不是簡單的一手交錢、一手交餅,還有情感交流。大家都很愉快,顧客誇他:“你的餅真好吃。”心情好靚,顧客喜歡我,喜歡我做的捲餅。享受、專注、投入。就這樣,一天天,有滋有味。

  天有不測風雲,老人不幸罹患心肌梗塞猝死。按說一個無名無地位的人去世,只會給家人和朋友帶來悲痛,社會上不會產生多大反響,但卡爾洛斯的去世,引發了許多人的哀思。《華盛頓郵報》這樣的大報在頭版刊登了他的訃聞和故事,人們自發前去寄託哀思。

  一個沒有遠大理想和抱負的人,只願意踏踏實實做自己的小事,目的甚至可能僅僅是為了生存,但社會給了他無尚榮譽,真實不造作。他不需要成為英雄或勞模,公眾也不需要他變成神而不再是普通的人,他只需要體現他的價值觀。這一點正是我們今天社會所欠缺的。

  心理學說,樂感通常來源於兩方面:節制和專注。這位老人是成功又幸福的。每天專注於自己愛做的事情,得到人們的喜愛和肯定,沒有過多的慾望和掙扎,內心滿足而祥和。

  我們需要的並不多,不一定要顯赫,不一定要富貴,不一定名聲大噪。要的太多,一顆心得不到寧靜和滿足。得到了,還會有更多的渴求,更高的攀比和唯恐失去的恐懼。得不到,會有更迫切的渴求和更深刻的失落。

  社會應該營造的氛圍是:不去打擾平凡,對小事也充分尊重,讓每個人都有本身的樣子和自己的位置,不要都往一條路上去。

  二、不必都成為參天大樹

  聽到一個很有名的培訓機構負責人在廣播裡說,參加他們的培訓就可以成長為參天大樹,立足於社會。所謂的教育越來越提前,“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叫得震天響。都是參天大樹,會是一番什麼景象?人生輸贏依靠外界評價嗎?外界能夠評價嗎?

  做小草有小草的幸福,做灌木有灌木的幸福,做大樹有大樹的幸福。是什麼,想什麼,就按照自己的本性去呈現,去體驗,個人有這樣的心意,社會有這樣的環境,才是理想的世界。

  認識一對夫妻,企業上市,事業成功,唯一心病就是兒子,高中畢業沒考上大學,託人送去英國,希望留學歸來,子承父業。半年下來,兒子幾乎自殺,他看到課本就頭疼,心心念念的只有跳舞、跳舞,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和他的小伙伴一起跳舞,開個舞蹈培訓班。他哭著對父母喊,“留學、做生意,是你們的夢想,不是我的!”

  其實,該為那男孩慶幸,他如此明確自己想什麼,要什麼。每個人生而為人,都帶著自己的使命,可是很多人從出生時的清明,漸漸渾濁,面目不清,直到離去,完全丟失、忘卻了自己的使命。

  出版人郝明義從小患有小兒麻痺症,別人都說他適合做安靜的工作,寫作、出版之類的。年輕氣盛,為了證明給別人看,他故意拒絕這樣的引導和安排,遊走四方。人到中年,歷盡滄桑,偶然的機緣接觸出版,才終於發現,那才是讓自己沉迷其中,樂意悠悠的工作。他不再與世界和自己作戰,順應內心,完成注定的使命。

  有人看陳丹青天天畫架前站著,同情地說,你太辛苦了。畫家答曰,“畫畫多快樂,不畫才辛苦。”是的,陳丹青注定該畫畫,姚明注定該打籃球,劉翔注定該跳欄,那對夫妻的孩子注定該跳舞。當人在完成使命時,心甘情願,雖苦尤甜。你之砒霜,他之蜜糖。這是沒有辦法解釋的事情。

  三、節制和專注中舒展

  《返老還童》結尾,本傑明悠悠地說:“有的人,出生成長於河邊,有的人,被閃電擊中過七次,有的人,是媽媽,有的人,彈鋼琴,有的人,跳舞……”霎那,就被擊中,淚水盈滿了眼眶。

  閱讀,打球,還有彈鋼琴,跳舞,做媽媽,或者被閃電擊中過七次,在河邊出生……都既是我們不同的人生,也是我們可能領悟人生智慧的一條條渠道,這些渠道是平等的,沒有哪一種比哪一種更高貴。

  別人眼裡的成功,未必是自己內心的呼喚。電影《美食、祈禱、愛》表現朱麗葉-羅伯茨主演的女人尋找自我的過程。巴厘島巫師對她說,“不要用頭腦去感受你的生活,要用心。”是的,不能用頭腦,也不能用眼睛,外界給了它們太多干擾,必須安靜下來傾聽內心深處的聲音,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鍛煉專注力,專注在自己真正要專注的事情上,減少不必要的、虛妄的能量浪費。越節制往往越專注,越專注則樂感越強。無私的心態,禪思的生活方式,能讓覺知力內斂,在五光十色的誘人環境中,平衡身心。

  每個人,都只是宇宙裡一粒小小的草芥,通過我們的機緣和方式,積聚能量。等待著,有那麼一個時刻,讓我們舒緩地、漸次地、綻放我們柔軟的花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