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總是在愛情裡面還沒有告白就害怕被人拒絕?其實這是一種心理狀態在作祟,這種被拒絕的情感敏感性其實也是能夠改善的。但是你要先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你為什麼會在愛情裡面出現這樣的情況才行哦。
“被拒敏感”:在心理學上理解為不會拒絕也不能自如地提出要求又怕被別人拒絕的心理狀態。
這樣的人際關係看起來會很好,因為他總是熱心助人,別人喜歡找他“麻煩”可內心苦水只有自己吞。這是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社交焦慮。
害怕說“不”的心理,是一種以自己主觀為藍本來看別人的心理投射。因為說“不”未必就能傷害到別人,本質上是自己內心受不了被人拒絕,所以認為(外投射)別人受不了拒絕而不敢拒絕別人。害怕被拒絕的內心情結主要來自以下幾方面:
曾經遭受被拒創傷
害怕“被拒絕”的人在他過去經歷和人際環境中一定存在“不許你”太多。
“不許你”的氛圍下人的思維和思想被制約難有自主性和創造力的發揮,人的所作所為無形中被一種勢力控制著,總是聽到和遭到“你不能…” “你不要…”“你如果不…就會…”的指引,腦海容納了與“不”相關的內容為達到“不”之要求和避免違犯“不”的懲罰,一個人的個性裡會漸漸形成對“不”的高度敏感,他不得不服從權威,又厭惡和敵視權威的“不許你”,他心裡體驗著“不也不是,不是也不是”的種種焦慮。這是人在文化禁忌影響下,害怕被拒絕的原始創傷。
因為你的厚重而脆弱的自尊
中國文化中“面子”:他人眼中的我,即你做任何事情要顧忌面子做得體面不能讓別人在背後戳你脊梁骨,你得顧忌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影響以及他人對自己的看法。這是文化所形成的人際行為規範,本質上是人的自尊需要。
恥感文化形成了束縛他內心的枷鎖,有些人由於個性懦弱內心自卑而在一個講究面子的文化環境裡很不自由備受人際焦慮折磨。
這種人是活在別人的印像中,其自我概念是建立在他人評價上的,其個性決定了他在人際交往時會高度關注他人的行為反應包括他人的需求。
如果他在意了別人和滿足了別人,自然會獲得別人的好感,好的態度和好的評價,自己就會感覺被重視,覺得自己做得很對,很有成就感!
這種自我肯定來於別人肯定的人,是無法在他人面前給予否定的,即害怕說出“不”的。因為對別人否定,就意味著對自我的否定,這會斷絕看清自己是誰的被肯定來源(給自己評價的客體)。所以,他在對別人有求必應的“討好”中,充分感到自我的存在和存在的價值。
由於“討好”是以壓抑自我為代價,他必然會逐漸感覺是在為別人而活,會逐漸產生拒絕別人的願望,但他欲拒不能。因為他內心的弱小與不安全感使他無力承受“萬一被拒絕”的後怕,他潛意識的“討好”慾望,使他還不願喪失他人的好評和好感,惟有“討好”能感覺自己是好人,也惟有實現“討好”才能免除他社交中的焦慮。
當然他的心理現實是要不然顧了自尊(面子)委屈了內心自由,要不然顧了內心自由而傷了面子(自尊)的矛盾衝突。
但一般情況下他寧願忍辱內心而不願丟失面子。
依賴與分離的焦慮
人都有依賴性或依賴情結,只是依賴的對象和性質和程度不同而已。人的依賴性與分離焦慮高度相關,即你對某人某物過度依賴,必然伴有恐失去他(它)的焦慮。
害怕說“不”的心結之二就是人的依賴性和分離焦慮。這份焦慮不僅指母嬰分離的原始焦慮,還指人進入社會化後對仿效者的依賴與分離焦慮。
因為在一個人的意識成長中,是很需要重要關係人物予以他人格方面的精神關注與肯定的。如果他沒有獲得足夠認可,在他心裡會埋下被忽視的自卑,會產生尋求重視的渴望。
因為“不允許”帶給人的似被囚禁的壓抑與痛苦他會本能性反感被拒也自然會拒絕自己使用拒絕。
就像許多人在小時候受盡了自己父母打罵的痛苦便在心裡痛恨父母的打罵並暗暗發誓今後決不對自己的兒女打罵一樣。不會拒絕的人雖然很想拒絕人但潛意識仇視拒絕。
因為拒絕和被拒絕對他而言都是一種傷痛,他不自覺地會遠離拒絕。“討好”便是遠離被拒傷痛的最好補償。不會拒絕的人最關心的是怎樣才能自如地拒絕別人?
■先學會允許自己
如果要能自如地說“不”,不妨先放棄對自己的許多“不許”,然後對自己多一些“允許”甚至“放縱”:允許或放縱自己“壞”,比如說話粗俗一點允許自己多提反對意見可以教訓或指責別人可以讓家裡亂一點允許自己偶爾失約違約,允許自己動怒髮火做事前可以拖沓和被動一點允許自己“先為己而後為人”允許自己反擊別人。
■掌握說“不”的技巧
比如可以委婉地拒絕:“如果我有時間的話…會…”;還可以溫和地拒絕:“不好意思,這次不行呵…”;也可以巧妙地拒絕:“我也正愁著呢…”“我試試看××朋友能否幫你?”;可以直接地拒絕:“不行的,我沒有時間”等等。
■認同不會拒絕的這種狀態
如果拒絕別人難於不會拒絕可以接受“討好”行為,也要認同自己的不會拒絕。
■首先學會拒絕自己
人對某事怀揣矛盾是難以擱平事情。假如說“拒絕別人”的結果一定是得罪人,不能讓你“拒絕了”和沒得罪人的願望兩全,試想想你能做選擇嗎?又會選擇實現哪一個願望?如果要拒絕別人就意味著接受“得罪人”。
當然這跟不能拒絕別人一樣難!這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之人的心理悖論。理論上能做到自如地拒絕別人也等於能接受得罪人或不怕得罪人,但還是有個時序問題,首先要不怕得罪人才能做到自如地拒絕別人。因為不能拒絕的背後存在若得罪人而遭孤立疏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