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神情沮喪地向諮詢師講述他請求離婚的原因,聽來委實令人同情。
他說自己原本很疼愛妻子,對她婚前婚後無微不至的關愛呵護心存感激,尤其對聰明懂事的3歲兒子倍感珍愛。但結婚四年多來,妻子對他總是懷疑猜忌,讓他感到委屈。尤其是最近爆發的一次事件,令他格外傷心,所以才鼓起勇氣來求助。
王先生與妻子小夏畢業於同一所大學。但小夏在事業上似乎沒有什麼追求,認為頂天立地、養家活口是男人的天職。於是生了兒子後就辭去了工作,心安理得地當起了“全職太太”。王先生對妻子的選擇給予了充分的理解,並表示自己將更加努力承擔起養家的義務,保證讓妻子和兒子今後過上富足的日子。
王先生現在任職的公司效益不錯,他在兩年前就被提升為部門主管,收入更加豐厚,妻子對此也頗為滿足。然而,一個走正道打拼事業的男人,事業成功和經濟收入當然與其精力和時間的投入成正比。儘管王先生很顧家,但畢竟肩上有太重的職業負荷,業務上有太多推辭不掉的應酬,這使他兩年來無法照以前那樣陪伴老婆孩子,週末假日也常常在公司加班或接待應酬。他實在不忍心看到妻子兒子在家咀嚼孤獨,便在不久前託人給小夏找了一份不錯的工作,並為兒子物色到一間很好的幼兒園,目的是讓小夏有機會去充實自己的生活,並在職場上去體現一個知識女性全面的人生價值。王先生為此特意接來了退休的父母協助家務。
但不知怎地,小夏在工作單位總是不開心,與同事不和,與主管領導爭吵,一天若干個電話追著丈夫訴苦,下班還常去丈夫的辦公室守候。
今年“五一”黃金周,王先生咬牙決定抽出幾天陪妻子外出度假,謙卑地對妻子笑言這是“將功補過”。不料妻子對“將功補過”四個字來了情緒,逼問丈夫“過在何處?”不等丈夫應答,小夏便從包裡取出一疊紙片,有她查詢來的一部手機話費通話清單,有她偷偷從丈夫手機上抄錄下來的幾則“可疑”短信,甚至還有她從兩人聯名的銀行賬戶上查到的丈夫取款紀錄。她要丈夫如實交代與身邊多少女人有染,並說這才是“將功補過”。王先生曾為妻子這類無理取鬧多次傷過腦筋,但這次的事件使他對夫妻關係的未來望而卻步。
王先生的下屬中確實有兩個出色的年輕女性,妻子也認識她們,因為丈夫曾不止一次帶著妻子兒子參加了公司舉辦的娛樂活動。但沒料到的是,那兩位女性下屬對王太太的殷勤接待反而加重了她本已懷有的疑心和嫉妒。
其實,早在結婚之初,小夏對丈夫就已“嚴防死守”,生怕他與別的女人多有接觸。王先生認為這就是愛情的專一性,並未介意妻子的表現。他記得妻子懷孕期間也曾多次與他吵鬧,原因是他曾好意邀請鄰家的一位女士小慧帶著她不滿周歲的兒子來家喝茶,心想這樣可順便讓妻子向小慧請教她的“胎教”經驗和“育兒寶典”,因為小夏也多次誇讚小慧的兒子極為可愛。熟料妻子對丈夫的這一好意毫不領情,反倒懷疑他對小慧別有用心,要他今後決不再搭理小慧了。
兒子出世後,小夏辭職在家,更是對丈夫憂心忡忡。她每天嚴格控制丈夫回家的時間,稍有晚點,便要盤查一番,察顏觀色、刨根問底,及至查手機,翻公文包,漸成家常便飯。一次下大雨,王先生搭乘了單位女上司的小車回來,恰巧被拿著雨傘在門口等候的妻子發現,這一“證據”幾乎惹來一場大禍:妻子以死相逼,要丈夫離開那個女上司的單位。王先生本來也不大滿意那份收入不甚理想的工作,便順了妻子的意,很快換到他現在這個公司。他在這裡兢兢業業,卓有成就,深得老闆和同事的讚許,很快就被提升了職位。
兩年多來,王先生雖然常常受到妻子的口頭責難,但每月如數奉上的豐厚薪資總能消弭妻子的一些不良情緒。他似乎已經習慣了妻子“愛”他的那種特殊方式,雖然常覺委屈。他畢竟沒有做過對不起妻子的事,儘管也為自己這兩年忙於工作而失陪妻子有些內疚。然而,“五一”黃金周妻子對他一番好心的惡意報答,卻使他再也無法忍受下去。他意識到妻子心理有些不正常,多次勸她去請教諮詢專家,但妻子總是回擲一陣冷笑,反譏丈夫“有病”。他想過離婚,但想到兒子,又記起那次妻子的以死相逼,預料後果不堪設想。
關於王先生的婚姻案例以及他的求助結果如何,目前還很難作答。諮詢專家仍在耐心約見他的妻子,試圖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在這裡,我想說的是,正在熱戀中的青年男女,已有少數人發現對方的心理異常,已超越了一般的性格、脾氣、情緒反應等健康人的範圍,而有人格障礙之嫌了,但卻有意無意加以忽略,以為愛情和婚姻可以改變對方。殊不知如果一個人的心理異常已反映出人格缺陷或稱心理疾病,那是需要心理醫生加以矯治的。我認為,一個有心理疾病的男人或女人,在未得到心理矯治的情況下,與任何人結婚都是兇多吉少。
想必許多人都看過《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這部電視劇吧?那位男主人公如此殘暴地對待妻子,難道不是一種典型的人格缺陷所至嗎?那些虐待狂、懷疑狂、妄想狂等等,毀及了多少愛情、婚姻家庭乃至生命。那些情殺事件、毀容事件、嚴重的暴力殘害事件,至今仍在一幕幕上演,多半只被當做司法案件加以處理,而其中的心理疾病問題,在“馬後課”的處置行動中,很少得到科學的探究,以至於這類悲劇的毀滅性後果,令人慨嘆,令人驚怕,令社會不安。
因此,我在參與百所高校“愛籬笆”巡迴講演的講壇上,總是提醒大學生們在戀愛擇偶的過程中,要注意彼此關係中發生的某些嚴重問題,尤其要注意發現人格缺陷的隱患,及時向心理醫生求助。但願這樣的提醒和勸告,能夠幫助一些追求幸福婚姻的男女“防患於未然”。
當然,要使廣大公眾具備判斷一個人的異常表現是否有心理疾患之嫌,還得靠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教育,這是一件巨大的社會工程。可喜的是,隨著心理諮詢師這門職業在我國的發展,以及即將開始的婚姻家庭諮詢師這門新興職業在我國的建立,再輔之以社會工作者的努力,我們將有更多的渠道傳播心理健康知識,並預防人格缺陷可能導致的人生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