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婚姻時代:婆媳更難“一家親”

  新華社呼和浩特12月7日電(記者張麗娜、王郝菲)隨著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出生的獨生子女逐漸步入婚姻的高峰期,如何處理好婆婆和媳婦之間的關係成為他們棘手的問題。許多夫婦避免結婚是因為害怕他們的岳母和兒媳之間的激烈爭鬥。一些小夫妻增加了他們的麻煩。而且,家庭破裂了……新時代的岳母和兒媳婦住在同一個屋簷下是不是更難“一個家庭”?

  新婆媳關係:針尖對麥芒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是舊社會做媳婦艱難的生動寫照。“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媳婦必須俯首聽命於婆母。

  如今,這種女性壓迫女性的不健康傳統已經被新一代女性拋棄,婆婆和媳婦之間的關係基本上已經成為平等的人際關係。然而,人們認為婆婆和媳婦之間的關係更加困難,還有一個“針對麥”的困境——誰拒絕接受誰。

  “我通常喜歡睡懶覺,不喜歡打掃衛生。我岳母總是不喜歡我。我沒有在鄰居面前說我的壞話,而是向丈夫抱怨。我也被迫面對她……”談到婆婆,在呼和浩特工商行政管理局工作的王小姐,似乎覺得三天三夜難以傾訴心中的苦澀。

  長春的劉婆婆介紹起剛剛過門的媳婦同樣苦悶。“我這人嘮叨一輩子了,她動不動就給我臉色看,哪能受她這種氣!”

  “現在的婆媳矛盾越發容易激化了。”吉林省婦女兒童心理諮詢中心國家級婚姻家庭指導師李敏說。她分析其成因認為,首先,婆婆和媳婦在心理潛意識層面上,不情願與對方分享同一個男人的愛。另外,時代的進步和婆媳角色的轉換並不在一個水平線上。現代媳婦顛覆了傳統媳婦的角色。他們年輕時髦,尤其是一些獨生女,個性很強。傳統的婆婆不討人喜歡。同時,媳婦往往認為自己是對的,根本不接受“辭職”,從而造成激烈的對抗。

  夾板之痛:男人欲哭無淚

  “夾在妻子和母親中間,最痛苦的是男人。我不知道我失去了多少張笑臉,撒了多少謊……”內蒙古一家民族工藝品商店的老闆劉莉敏表達了大多數男人的感受。

  長春市某高校教師秦楚與妻子結婚兩年,最令他煩惱的就是處理婆媳關係。“一個是我媽媽,另一個是我妻子。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女人對我很好。我夾在他們中間,沒人能得罪我!”秦楚說,平時在家裡,他的母親和愛人經常因為生活習慣的不同而為瑣事爭吵。他說:“我媽媽真的有點生氣,偶爾會責備我妻子不洗衣服,做飯時放錯調料。我妻子不會和我母親面對面地頂嘴,但在這之後,我就火了… “

  目前,許多未婚男子為了避免“分手的痛苦”,已經把女友能否處理好與未來婆婆的關係作為結婚的一個條件。在內蒙古一家媒體公司工作的劉洋很小就失去了父親。他希望母親晚年幸福。“我特別關心我的女朋友能否和我媽媽相處。如果生活不順利,我寧願放棄我的女朋友。劉洋說,他的第一個女朋友已經到了討論婚姻的地步,因為她和他的母親相處不好,分手了。他認為他們之間的家庭生活無法忍受。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阿爾泰(Altai)分析說,男人在婆婆和媳婦的關係中扮演“三明治蛋糕”的角色。如果“三明治蛋糕”的作用發揮得好,婆婆和媳婦之間的情感關係就能得到加強。否則,矛盾將會加劇,“雙方被攻擊”的困境將會給自己帶來。

  引水上山:渴望和諧家庭結構的回歸

  鄭州市的黃健告訴記者,他是今年初結的婚,婚後一直過著“二人世界”。但他說:“總覺得家裡缺少溫馨,非常羨慕韓劇裡面那種家庭氛圍。”

  像黃健一樣,相當多的中國觀眾被韓劇中婆婆和媳婦的溫暖所感動。他們認為,韓國家庭中婆媳之間的傳統倫理關係反映了東方代代相傳的溫暖的人際關係理念,而中國人卻淡化了這一理念。

  相關專家認為,中國的家庭結構正處於變革時期。面對日益疏遠的傳統家庭成員關係,人們開始嚮往和渴望傳統家庭結構的回歸,而婆婆和媳婦之間的友好關係直接關係到家庭的穩定與和諧,如果處理不當會帶來很多傷害。

  中國的傳統習慣是“水往下流”。父母愛他們的孩子是很自然的,而年輕一代愛他們的父母沒有嚴格的限制。專家建議,在這個問題上要“引水上山”。

  吉林省婦幼心理諮詢中心的國家級婚姻家庭顧問李玟說:“要處理好婆婆和媳婦之間的關係,應該再邁出一步,做個孩子。“她認為,隨著老年人年齡的增長,他們容易感到孤獨,並渴望與子女生活在一起。即使遇到一個“不講道理”的婆婆,媳婦也應該主動伸出溝通之手,與婆婆分享更多的快樂,用一些智慧適當地克服婆婆的固執。當然,婆婆也要多一點理解。

  “家庭不是講理的地方,而是講情的地方。”阿爾泰說。他認為中國傳統的主要家庭與過去大不相同,溝通和傾聽是維持新家庭體系穩定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