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婆婆和媳婦是天敵”,這句話雖然不對,但絕對不是沒有根據的。在婆婆和媳婦之間,總有一些無法解釋或解釋清楚的因素,這些因素一直影響著他們的關係。大多數時候,當丈母娘和兒媳婦分開看時,他們在別人眼裡是相處融洽的人,但當他們住在同一屋簷下時,他們往往是最難相處的人。事實上,這主要是由於不恰當的溝通造成的。只要溝通好,婆婆和媳婦就能相處得很好。作為兒媳婦,我經常提醒自己要堅持六個基本原則。
第一,不要迷失自我。雖然世界上沒有一個婆婆不喜歡事事服從的兒媳婦,但保持自我更重要。婆婆和媳婦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中沒有一個人必須完全聽取另一個人的意見,這也是極其不現實的。婆婆是你必須長期交往的一個人,千依百順只有一時的歡心,時間變長,遲早會變成“內部分裂”。你感到不滿,她感到你的虛偽。與其到時讓彼此更加失望,不如一開始就表明態度。所以,我沒有故意假裝很好,通過一段時間的交往,我和婆婆理解了彼此的個性和喜好,不僅增進了彼此的理解,而且容易相處,同時我的很多壓力也減輕了。
第二,多進行“換位思考”。處心積慮挑撥是非的婆婆畢竟是極少數。歸根結底,她的婆婆也是家庭成員。她在心底里對你很好。正是因為觀念和環境的不同,她才與你的想法不同。所以,我不太在意婆婆的說法和做法,總是站在她的位置,考慮她的容易和善意的出發點。我對自己說,要是自己的媽媽這樣嘮叨,自己應該會體諒吧。婆婆也是媽啊,那樣想,對家婆的抵觸立刻就化為烏有了。
第三,尋找共同語言。小孩是家庭主要成員中間最合適的分歧調解員,孩子成長和發展這樣的話是最合適的共同語言了。但是,假如“最好調解員”臨時都還沒出世,那還要靠你仔細去發覺了。隔閡是存有的,一心奢求與家婆中間心心相印、一唱一和不是實際的,你只能盡量地找尋某些共同話題,就算只能1個相互的議論,你還可以隔三岔五地拿出去提一提。在和婆婆的談話中,我了解到她最大的榮耀是她年輕時是村里唯一的女會計師。因此,我經常有意無意地提到這件事。你不必說出來,只要拋出一點點對話,她的身邊立刻熱情地回應。然後我只需要微笑和傾聽。談話結束後,婆婆還能保持兩三天的好心情呢。舉手之勞,何樂而不為呢?
第四,不在正式場合批評丈夫。說白了宣布場所,也也是包含家婆其他的家中尺寸組員都到場的當時。即使丈夫錯得再明顯,而且婆婆平時也曾針對同類事件提出過批評,你也不能衝口而出,想罵就罵。這是因為你丈夫也是她的兒子。同樣,她批評她的兒子是一回事。在她面前批評她的兒子絕對是另一回事。當然,大多數時候她不會張開嘴來表達她的不滿,但這肯定會影響你們兩個之間未來的交流和溝通。以前我還沒意識到,經過幾次後漸漸看出了端倪。想想也是,做母親的,誰看到自己兒子挨罵的場面都會不舒服的。等回到自己的小家,把房門一關,再新賬老賬一塊算,不用顧及誰的臉色,暢快發洩,豈不更加痛快嗎?
第五,多關心她所關心的人。最關心的老人只不過是孫子和孫女。她甚至可能斥責和嘮叨她的孩子。對於孫輩來說,她真的很害怕從手中掉下來,害怕在嘴裡融化。不要不體諒她,想想你自己的奶奶和外婆,不也是一樣對自己嗎?因此,我一嫁入丈夫的家庭,就注意與“小皇帝”搞好關係。我生來就是為了和孩子說話。此外,我是唯一一個能勝任他們家庭作業的輔導員。所以幾天之內,我認識了幾個小侄子。我岳母看著孩子們對我的“支持”態度,即使他們以前已經建立了很高的心理防線,他們都立刻崩潰了。
第六,用行動表示關心。老小老小,人越老就越像個孩子,需要人來哄,喜歡被重視。婆婆也是一個老人,一個地位非常特殊的老人。作為兒媳婦,她需要不時地表達她的關心和關注。你不需要花很多錢,你不需要高檔禮物,你不需要很多甜言蜜語,你不需要合身的棉襖,你不需要一副溫暖的手套,你不需要打電話,你不需要打招呼,或者你只需要帶你的兒子去吃一頓匆忙的午餐,當她想念她的孫子時,你可以讓她感受到你的尊重和孝心。關心不只在於言語,更在於行動。我告誡自己不要忽略了這些看似“走形式”,其實意義重大的小事。結果就是因為這些小事,我和婆婆之間的關係得到了很好的調劑。因為有了良好的感情基礎,一些小摩擦、小矛盾,也很容易相互體諒和包容了。
其實,婆媳都是自家人,哪有什麼深仇大恨呢?生活在一起,抬頭不見低頭見,缺點難免暴露無遺,加上不注意處理一些細枝末節,小事漸漸積成大事,小矛盾慢慢形成大隔閡,自然就鬧成了僵局。婆媳之間並不難溝通,只是雙方往往都缺乏耐心和細心罷了。婆婆畢竟是長輩,做晚輩的總要多體諒些。只要你用積極的態度對待每一個有助於溝通和親密的細節,婆婆和媳婦之間的關係不是你無法擺脫的煩惱,而是會成為你生活中溫暖的風景,幫助你勇敢地面對多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