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一場戀愛真的需要殺死自己那麼多次嗎?小友真的為了這些痴男怨女捉急啊!我們邀請了兩位家庭治療師梁鴻儒和Casper來討論這個問題。
我是大鍋,那你是不是我的鍋蓋?
在開始一段關係前,我們經常會問自己,我們怎樣才能了解對方,對方又究竟是不是自己命中註定的那個ta。
可惜,這個問題註定是無解的。在一段關係開始之前或者開始初期,我們對彼此的認識往往是模糊的,掌握的信息也是有限的,這種時候要讓自己堅定地認定對方就是自己想要的那個人,那麼恐怕只能看臉了。
要問對方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恐怕我們還要回過頭來問問自己需要什麼。其實從小,我們對自己就開始有基本的認識,隨著歲月的推移,我們的生命中開始有了家人、朋友、情人和子女等等。跟不同的人在一起,我們會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展現不同的自我。
剛開始追一個人或者開始一段關係,我們被賦予了一個新的角色,會開始揣摩雙方的關係進行到哪一個階段的時候應該深入到哪一種程度。有時候,與其說自己是在質疑對方是不是the right one,不如說其實自己並沒有適應這個新的自我。這種情況下,硬逼著自己給這段關係的未來下一個判斷顯然不是明智的選擇。
靜下心來,聽聽自己的需求,想想這種不舒服、尷尬和不知所措究竟是由什麼引起的。女孩子在剛開始一段感情的時候常常會質疑對方究竟喜歡自己什麼?這個問題想想都有些搞笑,自己不應該是最了解自己的優點嗎?其實並不是這樣,在一段關係中,我們往往需要通過對方的反饋更了解自己更真實的感受,明確自己的需求,這樣才能確定對方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戀愛初期這種雙方忐忑不安的心情歸結為對新的自己的不適應,而建立感情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整合的過程,這時候千萬不要急著將這種尷尬歸結到對方身上。
我是個大鍋,那我要怎樣才能追到我的鍋蓋呢?
男生恐怕都想知道,自己怎樣才能成功地追到自己心儀的女生?女生又會怎樣看待自己的追求呢?
一段理想的關係往往需要經歷從好感到喜歡到愛慕,最終到摯愛的程度。但是感情需要雙方的經營,這也就很有可能出現兩者對這段關係的投入程度並不同步的情況。當一個男生預謀已久在追求一個女生時,可能這個女生還什麼都不知道。這時候會發生什麼事呢?
在一段感情中投入更多的人總是更願意去接近對方,但是這時候被追一方未必能夠接受。並不是說被追一方不願意開始這段感情,有可能是並沒有適應這種距離快速縮短的節奏。
梁鴻儒老師在現場就進行了一個實驗,他請一對女性朋友上台,其中一個女生站在正中間,另一個女生向她靠近,直到她感覺到不舒服就喊停。結果這果然是一對好姬友,到最後抱在一起零距離接觸也沒有任何不適。但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梁叔跟這位女生身上時,距離一米開外女生就開始喊停(這果然是看臉的世界啊)。
其實我們能夠接受的接觸距離是基於感情基礎的。所以在追求對方的時候,如果強求對方在這段關係的投入程度跟自己相同,有一些過分親密的舉動,恐怕只會遭到委婉的拒絕,甚至引起對方的反感。關係是雙方面建立起來的,需要兩個人慢慢探索雙方的接觸要深入到什麼程度是最舒服的。
我是大鍋,我心儀的鍋蓋總看不到我怎麼辦?
我們對關係的理解應該分為三部分,一部分是“我”,自己對這段關係的定位和需求;一部分是“你”,對方對這段關係的定位和需求;另一部分是“我們”,是雙方對這段關係的定位與磨合。
在一段關係裡面如果只是過分關注自己,看不到對方和關係的需求,自編自導自演,一旦對方不符合自己的理想角色就換人,恐怕到頭來只是一場空。有時候總是想著怎麼追到自己的女神,不如換個想法找找有哪些女神有可能喜歡自己。
過分關注自己的另一個極端就是過分關注對方。Casper跟小伙伴們分享了她一個朋友的故事。這個朋友是很沒有安全感的姑娘,心目中總有許多自己理想男友的條條框框,總希望著自己在每一個細節都能看到對方的誠意。這些設定讓這位姑娘總是吸引到一些渣男。可是一旦開始一段關係,她又不希望失去對方,讓自己受到二次傷害,所以一直採取隱忍的態度。這種過分關注對方,以一種討好的姿態維繫一段感情試問怎麼可能長久?
我是大鍋,我的鍋蓋不愛我了怎麼辦?
看過了那麼多段婚姻與愛情,卻總是沒辦法不在愛情中患得患失。
如果一個人將自己的個人價值維繫在有沒有人喜歡自己這個標准上,那麼一旦對方表現不如自己所想,就會對自己的價值產生質疑,這種極度的不安全感對關係的維繫自然沒有好處。
人是怎麼判斷自己是有價值的呢?指標有很多,比如說愛情、事業、朋友和愛好等等。如果我們能夠在這些指標上能夠維持平衡,那就不至於對“有沒有人愛”這件事情過於執著和敏感。更少去考慮自己是否對對方有價值,這段關係也會更有安全感。
我是大鍋,我怎麼才能跟我的鍋蓋長久不分離?
其實在處理關係中人們有五種固定的姿勢。根據薩提亞的根據薩提亞的模式,人有五種溝通姿態:討好型、指責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和表裡一致型。
討好型的人忽略自己,內在價值感比較低。言語中經常流露出“這都是我的錯”,“我想要讓你高興”之類的話。行為上則過度和善,習慣於道歉和乞憐。
指責型的人則常常忽略他人,習慣於攻擊和批判,將責任推給別人。“都是你的錯”,“你到底怎麼搞的”是他們的口頭語。究其內在經歷,指責型的人通常孤單失敗,但他們寧願與別人隔絕,保持權威。
超理智型的人極端客觀,只關心事情合不合規定,是否正確,總是逃避與個人或情緒相關的話題。表面上很優越,舉動合理化,而實際上,他們內心很敏感,有一種空虛和疏離感。
打岔型的人永遠抓不著重點,習慣於插嘴和乾擾,不直接回答問題或根本文不對題。他們內心焦慮、哀傷,精神狀態混亂,沒有歸屬感,不被人關照,還常被人誤解。
一致型是薩提亞所倡導的目標。這種模式建立在高自我價值的基礎之上,達到自我、他人和情境三者的和諧互動。他們願意接納壓力和困難,承認矛盾,負擔起屬於自己的責任,共同協商,解決問題。
不管是討好型、指責型、超理智型還是打岔型,其實都是對問題的迴避。這種迴避並沒有辦法解決問題,反而是對情感需求的忽視。有時候,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能不能解決,而是出現問題我們願不願意以聆聽的姿態了解對方的需求,這樣才能讓對方感受到自己受到尊重。
戀愛開始的姿勢千奇百怪,但在發展一段關係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卻總是驚人的相似。用尊重的態度面對這段關係,面對這段關係中的雙方,就算你只是普通的大鍋,你也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鍋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