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真正了解一個人?請他聊聊小時候的事情

  01

  親情決定了愛情?

  那個老娘和老婆同時掉到水里的古老選擇題,女人們提問的心態本身是矛盾的:你讓他選擇愛你還是不孝?親情和愛情本來就不應該是一個兩難問題。

  不僅如此,男人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對女人擇偶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所謂“想要了解一個男人,那麼先去問問他的成長史”。這是因為,雖然對於整個人類來說,愛情可謂千人千面,每個人都能插上一嘴,所以說了幾千年還能繼續熱火朝天的討論,但是在這件事上我們一定要參考大師的意見。

  個體心理學先驅阿德勒認為,人們最早能回憶起來的幼時片段,可以判斷一個人一生的基調,並能大體判斷出此人的行為模式。聽起來有點玄,其實這個說法透露了一種態度,就是有時候一個人的經歷固然重要,但是如何看待這些經歷往往更加有意義——這也是“成人依戀”的界定方式。

  成人依戀是個很學術的詞,近來的研究結果顯示,它對我們的愛情生活具有重大指導性,不過這個詞並不是指“一個成年人對別人的依戀”,通常在心理學的定義裡“依戀”是幼兒對母親或者撫養著的感情聯繫,成人依戀則是對前者的回憶和評價,其實就是“如何看待”的問題。

  成人依戀理論相信,一個人如何講述自己的成長經歷,同時表現出的態度和價值取向很大程度上能體現這個人的行為模式,就像假如記憶是你的一個工作人員,那麼“他”一定是個阿諛奉承的下屬,“他”會精心挑選能夠迎合主人模式的事件進行收錄。所以,當你檢查記憶的存貨時,你會發現這些事情特別有感覺,它們帶給你的某種感觸總是似曾相識。

  不同成人依戀類型的人會形成各具特色的行為模式,特別是對待親密關係,會遵循某種規律性的東西,比方說小時候沒在父母身邊的小孩,長大了就比較容易依賴自己的另一半,或者是不太會表達感情,變得疏離,跟這類男人談戀愛會尤其累,因為你必須一直扮演給予者的角色,不是教他獨立就是教他什麼是感情,但是就是別指望他能改變。

  02

  冰激凌的咒語

  有個朋友對這個理論很感興趣,他主動回憶說自己小時候有次和家長去逛商場,他偷偷跑去看玩具,結果跟他媽不小心走散了,後來他發現媽媽不見了,嚇得哇哇大哭,傻乎乎的跑到商場門口蹲著,過了兩個多小時,他媽才找到他,彼此都嚇了個半死,他沒記得他媽說了什麼,唯一的印象就是給他買了個冰激淋壓驚。我請他另外談談對他媽的看法,他說他知道他媽對他很好,並且吃喝拉撒照顧的都很精心,但是僅此而已,他們幾乎沒有什麼情感上的表達,包括語言或者身體接觸。

  結果現在這個當年迷失的小男孩變成了一個十分需要愛情、同時絕對重視物質的男人,他在親密關係上拼命尋找當年缺失的情感安撫,特別需要愛情,可交了幾個女朋友,下場都是“你是個好男人,可是,不好意思,你真的不適合我”;在生活上,“冰激凌能帶來撫慰”的深刻印像如同女巫的咒語般如影隨形,他使勁掙錢,給自己買各種東西,只是,開心只是那麼幾個瞬間。

  這是一種很矛盾的感覺,彷彿物質可以滿足,但其實還是需要情感來填補,做他的女朋友,常常會被他這種微妙的不確定性搞得莫名其妙,他有時候好像特別需要你,大部分時候又好像一個新款手機就足夠了。這類矛盾型的男人會將內心的脆弱和他練就的防禦本領交替展現在女人面前,一方面人在親密關係前會變得更柔弱,另一方面在兒時就形成的用物質來代替媽媽的愛這種自我滿足方式早已形成自動化反應,佔據了他的絕大部分。

  03

  “親愛的,能給我講講你小時候的事嗎?”

  《老友記》裡面有一集講瑞秋和喬伊一起吃飯,互相彼此施展魅力的獨門秘笈,輪到瑞秋時她只是含情脈脈地輕輕摸著喬伊的手背,讓喬伊談談小時候的事,喬伊開始還笑話瑞秋,“就這個?你應該慶幸你長得很漂亮”,結果當他陷入回憶時,一時間湧上柔情萬種,讓這個情場老手大呼神奇。

  所以聊聊童年不僅可以給對方留下良好印象,還能分辨出他屬於何種成人依戀類型,可以大大縮短你對此人的考察時間,尤其是剛開始相處的交往對象,問問兒時回憶既得體又能得到核心情報,比拐彎抹角打聽車子房子有品位多了。

  一般來說,安全型是相對來說較好的類型,不難理解,當一個人內心有足夠的安全感時,他才會有能量去探索周圍以及正常和他人交往。安全型的人會對幼時經歷以及和父母的關係有更正面的評價,他們的回憶多半是父母的陪伴或者有趣的事情,並在講述時可以明顯感受到他的喜悅和欣賞之情。成年後他們和自己的愛人在一起時也會表現適度,不那麼粘,也很體貼,和這樣的伴侶在一起是踏實和溫暖的。

  迴避型的人通常比較冷靜、淡漠,拒絕承認小時候的事情對現在會有影響,甚至有的會說,“小時候的事我全都不記得了”。他們的童年回憶多為自己獨自在做什麼事情,很少和父母有互動,非常強調獨立性。成年後他們更希望有獨立特質的伴侶,如果女朋友太粘人,他們常常會不知所措。生活中如果這種男人很帥,通常會被形容為“很man”,如果不帥,那麼就是不解風情的古怪男人。

  矛盾型的人對待回憶的態度是混亂的,這類人常常有種不確定感,不知道自己是幸福還是不幸,他們不太會表達情感,表面上挺冷淡但是內心又十分脆弱敏感,多半是壓抑的表現。這類男人的回憶並不悲慘,甚至常常看上去還挺美好,但伴隨美好總有一些小的不愉快,比如他會記得和媽媽一起去公園玩,結果從鞦韆上摔下來,或者爸爸讓他背唐詩,他背不出來,他爸很失望等等,上面的例子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矛盾型男人,這類男人的一個好處就是他不太會輕易離開你,因為他實際上非常需要感情支撐。

  還有焦慮類型,這類男人比較少見,一個患得患失的男人大概誰也不想看見。焦慮型通常是小時候特別粘人的那類孩子,媽媽只要不在眼前就放聲大哭,內心缺乏安全感,對待父母的態度是比較依賴的。當這類男人長大後不得不獨立面對人生的時候,問題就會接踵而至,他們通常唯唯諾諾,思前想後,很難做決定,這類男人通常被稱為“小男人”,需要搭配強勢的女朋友。

  總的看來,安全型固然是上乘之選,但其他類型也不是完全沒有可取之處,兩情相悅之事,難得的是“適合”。如果兩個迴避型的人在一起,也許會因為彼此欣賞而更幸福;遇到矛盾類型的男人,只要知道他的結在哪裡,可能就會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男人。另外,判斷成人依戀類型也不能太過絕對,可以先從了解的人入手,反复練習與核實,再應用於實踐。

  現在開始放棄那些“我和你媽你選誰”“你到底愛不愛我”“你喜歡什麼類型的女孩”之類的傻問題吧,你只要微微含笑——“親愛的,能跟我講講你小時候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