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怎樣去理解婚姻中的問題?

  何謂婚姻問題?婚姻諮詢師第一個要透徹反省問題的就是“何謂婚姻問題”。

  在婚姻關係上發生爭執?二人性格不合?雙方對彼此愛護不足?二人愛心褪色?婚姻關係中出現第三者?

  凡此種種,可能都是婚姻問題的表徵,可是,對於一個諮詢師來說,卻還未有在臨床實務上說清清楚楚整個問題,帶來實務指引。

  1.婚姻問題是二人差異難以調節的困難

  二人來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有著不同的家規、習慣、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必定有差異出現,分歧是正常而自然的事。所以,婚姻問題主要是二人學習如何處理和調節分歧的問題。

  從二人如何處理分歧的角度,諮詢是在面對夫婦衝突時暫時離開的線性思想模式,進而尋索二人互動關係帶來的困難.

  舉例說:丈夫喜歡夜睡,太太喜歡早睡,倘若諮詢師踏進“對與錯”的陷阱,就會思想早睡較好,抑或遲睡較好。諮詢師也可能會用“早睡早起身體好”的精神健康理論,勸導丈夫調節自己睡眠的時間盡量早睡。

  又或者諮詢師本人也習慣遲睡,十分同情丈夫難以早睡的困擾,就會促進太太體諒丈夫的困難,請太太接納丈夫遲睡。這兩個取向都下意識介入早睡或遲睡更好的決定係統、偏幫夫婦其中一方的意願。

  初任婚姻諮詢師,很容易踩進一個陷進,就是會被夫婦間累積多年的種種抱怨,或者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搞得暈頭轉向。

  所以,諮詢師要小心省察自己在人生生活細節上採取第三身抽離的位置,協助二人藉著分歧事件,去認識二人的分歧所在,並在互動中尋求這對夫婦的差異如何衍生?什麼情況之下須要改善?什麼情況之下須要接納?協助夫婦覺察及認識問題來源及層次之後,再尋求二人共識的處理方法,協助夫婦在互動衍生新的行為模式及互動模式。

  2.婚姻問題是調節期望和失望的問題

  婚姻關係的矛盾並非單單是調節分歧的困難,又來自二人是否樂意去調節和處理困難。一個人有沒有動力去應付,調節和接納與伴侶的分歧,關鍵是彼此內心有意識和無意識的期望。

  當內心的期望碰撞到現實的差距,內心便產生反抗,企圖改變現實、改變對方,屢次無法把現實按照自己的理想改變,便開始產生沮喪和失望,婚姻滿足感便會因此而不斷滑下坡。

  及早調節期望與失望的差距,是維繫二人關係的動力,彈性和盼望的關鍵。夫妻親密關係滿足感向上或向下發展的關鍵,主要就是一個期望與失望調節的歷程。

  舉例說,玉英期望婚後獲得舒適和保障的家,可是丈夫卻比較隨遇而安,不樂意進修改善生活。另一方面,丈夫希望家庭像一個自由舒適,沒有壓力的安樂窩,豈料太太卻不斷透露嫌棄和挑剔的情緒,催促自己進修,使丈夫覺得壓力萬分。

  有一天丈夫被誤會而被解僱,玉英對丈夫完全絕望而大加埋怨訓斥,丈夫在人生際遇難過時得不到安慰和諒解,於是二人掉進絕望的絕境,激動起來吵嘴,喊出“離婚”或“分開”的念頭,形成二人關係在重複又重複的失望中面臨決裂。

  夫婦不能調節現實和期望的差距,就會產生期望到幻滅的婚姻互動歷程。所以,治療師在處理婚姻問題,要追溯夫婦意識到和未意識到的期望,並追踪惡化了的、產生失望情緒的事件,從而掌握二人在期望與失望歷程的高低起伏,定出合適的介入策略。

  3.婚姻問題是跨代未了事的後遺症

  在親密關係中,夫妻處理分歧,受到二人的能力、動力和期望所影響;二人的能力、動力和期望,又常常受到一個人成長經驗,和跨代未了事所操控、牽引。

  很多看似夫妻的問題,實質不是夫妻問題,而是原生家庭(各自父母的家庭)帶來的心理成長問題,受到一個人成長經驗,和跨代未了事所操控、牽引;以前沒有得到的滿足,現在要加倍得到。過去的心理創傷,在與親密的人互動關係中最常浮現,成為一種“病症”,而不是“病根”。

  情緒死穴丶破壞性行為或許多不健全心理,是受到原生家庭的背景丶父母親間的關係丶成員溝通模式等的影響。怕失敗丶罪疚感丶怕被拒丶羞恥感四大心理障礙會導至沉溺症丶破裂的人際關係丶厭食或暴食丶長期憂鬱丶無名疼痛丶強迫症等不正常行為。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大衛.菲文(David Freeman)就採用了許多跨代家庭治療理論的概念,去理解二人在婚姻中的互動關係。

  1、沒有任何人在長大成婚後能完全離開原身家庭的成長經驗,或多或少會留下一點自我成長的未了事。

  2、個人會下意識在伴侶親密關係中,去完成我們在原生家庭未完全獲得滿足的情感需要。

  3、我們會下意識地將原生家庭遭遇到的忠誠、責任、情緒、心債、親密關係中的依戀、遺憾,也一併帶進自選結合的新家庭中,在類似情況下繼續追求圓滿。

  4、一個人在原生家庭從來沒有得的,自然無法在婚姻關係中給出來。若在破碎家庭中從未經歷被照顧或被保護,就沒有能力或不懂得何謂照顧及保護配偶。

  5、與人建立親密關係是很深刻和復雜的事情,個人未能處理原生家庭成長中的親密經驗,便有困難與另一人產生健康的親密關係。

  6 、許多時候,親密關係出現問題不一定是個人缺乏委身、愛心、關懷,更多時候是由於個人未曾處理好過去的未了事。

  7 、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是一段漫長的歷程,是依個人的年歲和成熟程度而發展出來,並非一夜間可以完成。

  4.婚姻問題是二人生活意義的解讀問題

  個人對事件的解讀,往往比較事情本身的內容或事件大小來得更重要。一個正面或開放的解讀可以促進夫妻進一步溝通和諒解,一個封閉或負面的意義解讀,可以成為婚姻關係的癌細胞,無聲無息的蔓延和擴散。

  舉例說:一位太太遭到丈夫的叔伯嬸母排斥,太太的丈夫卻不表態,只希望息事寧人。但在妻子的經歷中,卻解讀為丈夫不保衛自己,形成二人無限的傷痛和怨恨,影響了夫妻日後的互信關係。

  婚姻治療師深層而切中要害的任務,是搜尋婚姻中的有毒事件、拆解當中的全譯,幫助夫婦重新解讀歷史上累積的負面意義,重構新的關係。在婚姻關係中形成的“毒素”,在治療過程中需要小心的排毒和解毒,才可給二人關係換血,重見活力。

  社會流行文化、社會主流價值觀也大大影響個人在婚姻關係的期望,並如何解讀自己的婚姻經驗。

  二十年前,“頂天立地的男子漢要負責任”。廿一世紀的今天,親密關係的主流論述是追求感覺、拒絕責任。於是,很多剛過三十歲的年輕夫婦,經驗婚姻關係感情褪色、感情沉悶的時候,即使未曾遇到什麼配偶不忠或重大苦楚,都會產生疑問:“我們是否已沒有了感情、感覺,為何要忍下去?”現代年輕夫婦稍微感到感情生活不滿足,立即解讀為錯誤選擇對象,或者害怕耽誤青春,趕快掙脫關係,還我自由。

  所以,社會文本的主流論述,社會文化思潮承載的愛情觀、婚姻觀與個人的文化價值交接,醞釀出個人對婚姻生活意義的解讀。因此,優良的治療師必須掌握時代文化主流,也必須省察自己的意識形態,是如何受文化和社會論述所影響,才有能力更加成熟、中立,清晰地協助受助當事人認識自己內心的掙扎,重新解讀自己的人生經驗聊和婚姻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