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問西東》:看破這五句話,90%婚姻問題迎刃而解

  01

  《無問西東》真正的女主角原來是她!

  這部電影裡面最戳人心的是兩個女主:

  一個是王敏佳,一個是致王敏佳死地的師母劉淑芬。

  如今我們不用擔心會因為一封信,或者台灣有親戚而被批鬥死,但是劉淑芬的故事,卻依然在一次次重演。

  每次我寫挽回文,後台都有很多激動的留言:這麼渣的男人,為什麼不離?留著回家過年啊?

  是什麼讓我們死活放不下一段已經死亡的婚姻呢?

  雖然王敏佳的老師許伯常和師母,在電影中只是不起眼的配角,卻是當下“中國式婚姻”的主流。

  什麼是中國式婚姻?

  女人痴心,男人無心。男欲離,女死守,一生糾纏,一生撕逼。

  流程如下:

  1)女方對男方有恩,男方要回報:許伯常出身寒門,劉淑芬含辛茹苦供他讀大學,他信誓旦旦,許她一生。

  2)男方見了世面,想要變心,女方以死相逼。

  3)女方建設,男方破壞:

  女方幻想: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劉淑芬包攬家務活,把家裡僅有的米飯都給老公吃,自己卻拿鹹菜沖水喝;

  但許伯常卻如臨大敵,和妻子刻意劃清界限:自己的杯子摔了,寧可用碗喝水也不用她的,本來不大的房間裡,卻是兩張單人床,各睡各的……

  4)聖母變收高利貸者:

  一次次熱臉貼冷屁股後,女方往往會忍無可忍,開始撕逼,就像劉淑芬,滿院子裡追打老公,許伯常打不還手罵不還口——讓女方黑化為潑婦一枚,連外人都為之側目,而男方則用受虐完成了對女方進一步攻擊——雙方的關係徹底斷裂。

  5)尋找替罪羊:

  此時,往往會有第三者的影子若隱若現,女方往往又萌生幻想:能把禍害精驅除掉,也許就能拯救婚姻?

  6) 進一步絕望:

  女方絕望地發現:小三就算趕走了,男方依然是不可動搖地不愛她,但是她的選擇是:寧死也不離婚。

  02

  五種生死冤家cp:為什麼我們這麼虐?

  問題是:如此死守,所為何來?

  什麼樣的人會在婚姻中死戰到底呢?有五種人。

  1)“離開了婚姻,我會活得更慘”

  ——創傷敘事者vs逆襲敘事者

  我問過一個被家暴十多年的女人,丈夫把你打得這麼慘,是什麼讓你離不開他?

  她慘然一笑:離開他,我活得更慘。

  事實上,她是一家大公司的主管,經濟上完全獨立,但她就是不相信離開這個天天不務正業的男人,自己會有好日子過。

  我問她,你體會一下,是誰在說這句話?

  她閉上眼,過了一會兒說:是我媽在說。

  從小,她就經常跟我說一句話:你這個沒出息的貨,沒有人會喜歡你。

  沒想到,我一輩子反對的一句話,卻成為我一生的信仰!

  無獨有偶,另一個女人告訴我,她從小也經常被媽媽打,如果有眼淚流出來,媽媽會用力掐她大腿根。

  “在我媽面前,我一直都覺得自己是個垃圾。但總有一個聲音跟我說:我一定會活得更好!”

  我問:那是誰在說?

  她微笑:“我爺爺。因為我7歲前和爺爺一起生活,他把我當寶貝。

  後來我回我父母家了,那時,支持我活下去的就是等自己長大了就可以回爺爺家,這個世界永遠會有一個愛我的人等著我。我心裡總有一個地方是暖的。”

  第二個女孩因為有這樣的信念,就算面對困境,也都不會輕易放棄自我,所以婚姻雖遇到波折,但最後卻能和愛人度過情感危機。

  我們內心的那句話,往往決定了我們人生的選擇,而我們的一個個選擇,構成了命運。

  這句話就是:你是否相信自己可以倖存,可以過得更好?

  2)“我需要一個家,婚姻是我唯一的巢穴”

  ——惡性共生者

  往往這樣說的人,是有“賣火柴小女孩”情結的。

  她們從小到大,都一直都非常渴望離開原生家庭,創建真正屬於自己的家。

  比冷暴力更可怕的是無家可歸的痛苦。

  在《無問西東》中,王敏佳做的夢非常有代表性:

  我每天晚上都不敢合眼,一閉上眼睛,就感覺自己往下掉,下面特別黑。

  有人跟我說,她小時候最害怕的就是過年。

  因為父母外出打工常年不歸總是不在身邊,爺爺奶奶每天又很早就上床睡覺。

  她看著萬家燈火,熱氣騰騰的樣子,心特別疼。

  所以她們絕對絕對不要再次被扔到那個不斷下墜而永遠都不能放鬆,一個人面對所有危險的噩夢中。

  哪怕有一個人影,也好過獨自面對黑暗。

  3)我不甘心,付出這麼多,憑什麼要認輸?

  ——完美主義者

  很多女人之所以不能接受失敗,是因為從小就有一個強烈的信念:

  只要我努力,就一定會贏得我想要的。

  一個女人跟我說:為什麼我在生意場上分分鐘都能搞定那麼多優秀的男人,面對我老公卻一籌莫展?不行,我一定要搞定他。

  萬一我沒有盡力,我怕我日後遺憾。

  我說,你既然這麼完美主義,為什麼不找個更好的人重新開始?

  她搖頭:我一定要讓他重新愛我,然後我拋棄他也可以。

  這樣的女人,往往從小特別渴望父母的愛,但總是愛而不得。

  比如總有一個對弟弟好而對她視而不見的媽媽;

  或者有一個讓全家人看不起的爸爸,只有她最心疼這個“loser”爸爸;

  或者只有她考得很好,父母才會對她點頭稱讚,否則永遠都是撲克臉……

  這就是典型的“強迫性重複”:我一定要不愛我的人重新愛我,我的人生才沒有遺憾,才完整。

  否則呢?就要面對巨大的喪失感之中,那是她們絕對不要再次經歷的。

  4)只有心痛才是最深刻的愛

  ——施虐受虐“愛好者”

  很多夫妻屬於“不是冤家不聚頭”的類型。

  主要的相處模式是:

  彼此隱忍→爆吵,動手,徹夜撕逼→抱頭痛哭,激烈做愛→甜蜜一段時間→矛盾漸起,但依然彼此隱忍→爆吵,動手,徹夜撕逼……

  “我們就沒法好好說話,只有吵架的時候,才能感覺到我們是鏈接在一起的,才能感覺到愛。”

  口味能淡點兒嗎?不能。為什麼?

  有個人的回答最經典:

  現在想起我最早的記憶就是,只要我爸不高興,就會把我暴打一頓,然後哭著給我敷藥,說:“爸爸也是為你好。”

  我說,你就沒有你們開心玩耍的記憶嗎?

  他說:沒有了,平時他很忙,沒工夫理我。

  一個女孩跟我說,小時候她經歷最多的就是媽媽抱著她大哭,說自己一生多麼命苦,每次她都摸著媽媽頭,好好安撫她。

  我們每個人都有對愛的定義。

  比如林黛玉對愛的定義就是:

  愛一定要是淒美的,刻骨銘心地痛的,才是深刻的,要憂傷,要虐心,才是真愛,而那些快樂都是膚淺的。

  如果只有在這些痛的時候,我們才能感覺到和父母的鏈接,我們就會這樣定義愛。

  很多小孩之所以很皮很容易闖禍,無非是他們除了受虐,用正常的方式根本無法得到父母的關注而已。

  而童年形成的感情模型,就會在成人以後上演。

  5)我找不到可以包容我脾氣的人了

  ——情緒麻木vs情緒敏感的互補者

  在諮詢室裡,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CP。

  妻子哭成淚人,丈夫卻一臉漠然。或丈夫義憤填膺,妻子卻覺得莫名其妙。但是他們卻死活無法離開彼此。

  就像劉淑芬自殺,素日里恨不得她去死的許伯常卻驚慌失措,嚎啕痛哭。為何不彈冠相慶呢?

  因為他們沒有愛,但卻有依戀。

  這樣的CP,妻子嫌丈夫太冷,丈夫嫌妻子太鬧。

  為什麼妻子不找個對自己知冷知熱的男人?

  當初那麼多更好的追求者,為什麼非要選這麼一個榆木疙瘩?

  同樣,男人:你的第一任女朋友不是對你很溫柔體貼,為什麼要娶個瘋婆子?

  妻子說,我不喜歡太熱情,話太多的男人。

  丈夫說,我覺得太溫順的女人沒意思。

  他們之所以在一起是因為,妻子擔心自己的壞脾氣沒人能接得住,只有如此遲鈍的丈夫,才能安之若素。

  而丈夫因為太冷感,只有像妻子這麼作,他才能感覺到有情感的存在。

  一個皮太薄,需要皮厚的來承接才安全;

  一個皮太厚,需要更尖銳的紮才能感覺自己活著。

  但毫無疑問,他們渴望的包容和豐富多彩,在婚後往往變成了遲鈍和作。

  因為他們都不知道如何把握好尺度,不知道如何整合內心的衝突,所以他們除了彼此相愛相殺,找不到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