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心理:先有安全後有感覺

  很多人不相信愛情。他們單純的相信著,愛情只有在童話故事裡存在,是人類臆想出來的虛無縹緲的產物。只有落在地上的房子和寫在銀行卡上的數字才是實際的存在。

  於是我們看到很多人在選擇愛情的時候,有了很多標準,要具備哪些條件,才會去戀愛。

  當然,大部分還是沒有那麼極端的,還是願意相信愛情的。只是有另外一些理由支持他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先有溫飽問題後有愛情問題。在他們的眼裡,渴望愛情,也尊重現實。

  現實的殘忍卻是,你很難遇到一個極有豐厚物質條件的人,同時也非常的愛著你。那樣一個高富帥或白富美,注定不是你的菜。那麼這個問題,選擇現實還是選擇愛情,就成為了一個問題。

  很多人選擇了現實。

  於是我們開始對愛情失去信心,我是一個矮矬窮,一個真正的屌絲,我能擁有屬於我的愛情嗎?會有人看上我嗎?聽著身邊的人在談論著現實的問題,孩子奶粉房子車子,彷彿無力承擔這些的人不配擁有愛情。然後開始質疑:我該相信愛情嗎?

  為什麼總有那麼一些人,因為一個人的附加價值和社會角色而喜歡他,而不是單純的喜歡某個人。

  安全感是這個城市最大的匱乏。安全感是這個城市裡生存下來的首要條件。

  所謂安全感,就是人在社會上產生的一種穩定的不害怕的感覺。如果有任何東西讓你感覺到恐慌和不安,那麼你就開始缺乏安全感,恐慌越大,安全感越匱乏。焦慮就是缺乏安全感的最大表現,你對現在和未來某方面的焦慮,正展示著自己在這方面的安全感的程度。如果你和一個人在一起的時候,他依然有這種感覺,那麼表示你並沒有帶給他安全感。

  感情也是這樣,在感情的世界裡,安全感是首要因素,在有安全感的前提下,愛才可能產生。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表現感覺可以放心、依靠、相信的時候,那麼他給你的安全感就成功建立了,這時會才有可能進一步發生感情。安全感是人的一種本能,人只有考慮自己是安全的,是可能去考慮另外一個人。馬斯洛在他那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裡,也論述了這樣一個觀點:安全感是基本需要,愛卻不是。

  安全感來自於兩個方面,可控度和確定度。如果一件事情,你覺得是可以在你的控制範圍內的或者是被你所確定的,那麼這件事情就會給你安全感。如果你對它有無力感,那麼這個事情就不會給你安全感。當一個人在情感方面從對方身上得不到足夠的安全感時,他便會追求物質方面的安全感,來抵制情感方面的安全感缺失。

  這就容易去理解,為什麼一個不願意相信愛情的人,會將過多的物質現實因素加在關係裡。

  因為他們的世界裡,感情這個東西,是十分不靠譜的。即使熱戀的時候兩個人海誓山盟,愛的死去活來。可是這個激情能持續多久,一輩子嗎?有些滑稽,自己已經不是十七八歲的小孩子了,已經沒有勇氣再去相信那麼天真的愛情了。他們觀點裡,兩個人相處久了,感情就會淡去,這點是不可控也是不確定的,因此感情不能給他們安全感。而現實不同,你落在地上的房子無論過10年還是20年,它都在那。

  愛情是沒有保質期的。如果感情終究會逝去,那麼為什麼不選擇條件好一點的,至少這樣可以讓自己在物質生活上過的舒服一點,不至於太痛苦。

  即使感情是有保質期的,即使你還願意相信感情。但是你依然難以在感情裡獲得安全感,因為你不相信物質匱乏的愛情會讓人幸福。相愛有什麼用,餓的時候能吃飽嗎?兩個人連房子都沒有,總是租房,漂泊,最基本的安全感都沒有,哪來愛情?

  有的人會拼命發展自己來取代發展感情,因為對於他們,握在手裡的錢是可控的和確定的,而把精力放在另外一個人上,那是不可控和不確定的。因此握在手裡的錢比另外一個人更有安全感。

  所以不要去責怪誰誰在感情裡過於現實,其實他也不想這樣,只是這個時代讓他太沒有安全感,才會選擇現實。假如這個時代實現了社會主義大同化,人人不再為物質匱乏而缺乏安全感,那麼他還是願意相信單純的愛情的。在現實與愛情之間,人永遠都選擇最能給自己安全感的東西。與其說一個人選擇現實,不如說一個人選擇了最安全的生活方式。

  為什麼會有人依然相信愛情,即使浪跡天涯也是幸福的。我只想說,他們的愛很多,他們對於物質匱乏沒有多大感覺,他們從來不會擔心吃飽問題,也不會因為住所問題就沒有安全感,他們相信對方就是幸福,他們確信對方不會離開。另外一個人,對於他們來說是可控的和確定的,他們也堅信著愛情裡的安全感。

  當然,所謂物質的匱乏也只是心理上的一種匱乏,不存在一個人真正的物質匱乏,它只與你的心理尺度有關。在物質上缺乏安全感的人,即使在擁有很多後依然感覺匱乏,而一個有安全感的乞者在飯飽後就會覺得幸福。所以所謂的物質匱乏,只是心靈的一種缺失,與其說慾望,不如說是自己心靈的匱乏。因為匱乏,才有慾望。

  安全感的形成,還要追溯到人的成長階段裡去。你是容易對物質產生安全感還是容易對人產生安全感。精神分析學家霍妮認為,兒童在早期有兩種基本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滿足的需要,這兩種需要的滿足完全依賴於父母,當父母不能滿足兒童這兩個需要時,兒童就會產生基本焦慮。當父母給到孩子的愛、真誠、尊重的程度,決定著孩子對人產生安全感的程度,也直接決定著孩子長大後對人的態度,別人對他建立安全感的容易程度。甚至在一個容易吵架或冷漠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可對親密關係建立的安全感就十分微弱。

  一個容易對關係缺乏安全感的人,只是一個他父母當年對待他的一個受害者。當我們意識到這點後,就可以在當下做一個選擇,成為真正的自己,為自己負責,而不再受父母的影響。我的安全感,是選擇建立在物質上,還是願意嘗試建立在感情上。物質生活是物質生活,感情是感情,兩個生活有交叉,但還是兩回事。你可以選擇其中一個為主,同時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如果你還是懷疑愛情,你可以去審視自己,你的安全感來自於哪裡呢?需要別人給建立,還是可以自己給自己。

  真正的安全感只可能來自於一個地方,那就是你的內心。有安全感的人不一定佔據著社會上最穩固的資源,但一定佔據了這樣的天賦——不在乎有的,不惦記沒的,不害怕失去的,不追求強扭的。覺得什麼都是自己的,萬一什麼都不是了也無所謂。對得到適可而止,對失去心無畏懼。當你願意給自己安全感的時候,其實你就可以安然去享受生活,物質豐盛的時候享受物質,感情豐盛的時候享受感情,這兩者可以同時享受,並不衝突,因為你從來都不匱乏。

  如果你喜歡的人太過現實,如果你還是喜歡他,試試,你怎樣去給他安全感,就怎樣建立你們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