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讓自己更孤立

  有的人和朋友相處,遇到任何事情,除非是與自身利益相關,一般都以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冷漠處之。久而久之,別人都不願意和他親近。

  每個人家庭成長過程(包含各種身心創傷 )不同,自然呈現出各異的處世性格,其中一些人因為不愉快的經驗而導致害怕失敗或者自卑,於是,不接觸、不反應的“冷漠”,就成了最佳的自我防衛機制之一,以避免“自暴其短”,這是很容易理解的人之常情。但若過度冷漠,則意味著進入病症狀態,而非大家表面上看到的“這個人只是人際關係不好”。此時,就需要我們友善地伸出援手,幫助他們才是。

  所以我平常碰到這類人,首先共情於他們的冷漠態度,也就是在他們感到安全的範疇內交流。一旦心理放鬆,冷漠便漸漸“冰融”。與人相處的溫度回升後,下一步即可朝提升自我價值的方向發展,專門找對方擅長的事鼓勵其盡量展現,從而幫他們樹立信心。

  多年前我一位讀書順利、事業拼搏不止的女性朋友,從口碑不錯的餐廳前台漸漸退縮到了後面的洗碗台。原來她只要看到客人來就熱情招呼,時間久了,創意和活力十足的天性,便隨著經營壓力和過高的自我期許而負荷不了,最終選擇了“逃避”。但在外人看來,覺得她冷漠、無情。後來我鼓勵她去看醫生,而她自己也努力學習如何與人交流,情況於是才慢慢改善了。

  人生最可怕的一件事就是了無生趣。當情緒低落到已經不在乎別人如何看自己,甚至感受不到一丁點自己的生存價值時,就會冷漠、退縮到把自己完全孤立起來。除了造成嚴重的社交障礙外,無形中也會更加沮喪、抑鬱。所以社會非常需要這種病識感教育,以免造成無謂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