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頭再忙,也不能忘家裡老人

  老人現在還堅持做來料加工。

  本報已經報導過6個四世同堂家庭的和諧故事。每到一戶人家,讓記者感覺強烈的是,老人都會迫不及待地說一說家庭成員以及各個小家庭的情況。錢家也不例外。“大兒子是賣米的,二兒子是做小吃的,三兒子是搞裝潢的,四兒子是做水電的,小女兒以前是做酥餅的……”說完第二代,老人緊接著說起第三代。

  哪個孫子搞汽修,哪個孫子當廚師,家裡有幾個大學生等,他們都如數家珍。在農村,判斷生活好不好的首要標準,也許就是房子。說到房子,林愛鳳臉上始終掛著笑容。她說,公公婆婆傳到他們手上只有半間土房,孩子多起來後,加上婆婆,全家八九口人蝸居在一起的日子,實在是苦不堪言。

  小兒子8歲的時候,家裡實在沒有辦法了,她和丈夫不得不把他送給別人家當兒子。“以前一大家子擠在這裡,吃住一起,現在就我們兩個人住,兒子們都在旁邊蓋了新房。”老人們現在住的是獨立院房,大小房子差不多有五六間。

  全家人都回來的話,院子裡都站不下。蓋房子、為兒子討媳婦,這在農村幾乎是每一個當父母的任務。當年,為給兒子們娶媳婦,錢春順夫妻倆拼命賺錢,省吃儉用。

  如今,這一觀念在兒子們身上得到傳承。大兒子錢建協生有兩個兒子。多年來,他和妻子金嬋花在市區高畈菜市場賣米,賺錢給兒子蓋房子、娶媳婦。做生意的做生意,搞裝潢的搞裝潢,錢建協兄弟幾個多年來起早貪黑,以電動自行車或摩托車為交通工具,往返於市區和村里,日子過得忙碌而踏實。如今家家蓋新房,個個有事業,在橋頭村算得上是發展得不錯的人家。

  聽該村里的老人說,在橋頭村,家有四代的人家,還有幾戶。不過,像錢春順家這樣,老人雙雙健在的四代同堂並不多,因此,他們家也被該村視為真正的四代同堂家庭。除各家發展得不錯外,子女們的孝順也常受村里人誇讚。老人們說,兒子和兒媳婦白天在市區“上班”,晚上才回家。

  雖然各有各的忙碌,但是,兄弟之間、妯娌之間感情很好,他們對老人也很孝順。“大家擠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就相處得很融洽。幾個兒媳婦誰有空,誰就做飯,從不計較。現在雖然分開住了,但親情還是很濃。錢建協說,人這一輩子得有個人生目標,就是要把生活過好點。

  現在兄弟幾個都在為各自的家庭忙碌,白天大家很少碰到,不過一有需要,他一個電話打過去,兄弟們就會聚到一起商量家事。他們家做米生意,一年到頭只有過年那幾天才能休息,很辛苦。可是,老人生病住院了,各家都會輪流到醫院陪護。

  “在我們家一般是爸爸生病了,兒子去陪。媽媽病了,媳婦去陪。”他說,生意再忙,家裡老人不能忘,孝敬老人是時時刻刻都應該記在心頭的大事。錢春順有退休工資,按理說,晚年是不愁吃穿的。可是,林愛鳳經常拿些來料加工活回家做。對此,兒子們很心疼,常常勸母親不要再做了。

  可是,老人說,生活條件好了,自己還能做點活的時候,就該多做點。兒子們都有自己的家庭,他們不能成為孩子們的負擔。

  兒子們理解母親的心思,更加尊敬、孝敬老人了,老人們想要什麼,想吃什麼,打個電話給兒子,兒子們都會從市區帶回來。錢建協家是做米生意的,經常給父母家送糯米、麵粉、大米等,村里有年輕人常拿此對比自己對父母的不足。現在他兩個兒媳婦和他妻子也相處得很好。

  聽說爸爸媽媽要把房子讓出來給他們住,自己住老房子去,兒子和媳婦們都不願意,還說:“父母辛苦了一輩子,應該住好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