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母女又像姐妹婆媳 將浪漫進行到底

  她失去了惟一的兒子,她失去了摯愛的丈夫。24年來,這個烈士之家的婆媳不離不棄,像母女又像姐妹,感動了遠親近鄰。她們一個85歲,一個65歲,兩人都說至少要活100歲……

  婆媳倆在聊天採摘,過著幸福的都市田園生活。

  頂樑柱走了,婆媳執手相看淚眼

  這本是一個完美的家。蘇忠民是我國飛行學院較早培養的具有全日制學歷的直升機飛行員,也是我國海軍航空兵直升機開闢西沙航線的功勳飛行員。1984年,他在一次飛行事故中不幸犧牲,從山東老家隨軍來海南的妻子齊煥玲和母親李秀芝感覺天頓時塌了。

  41歲的妻子從此失去了丈夫,61歲的母親失去了惟一的兒子。婆媳緊緊握手,互相拭淚。一個說:“以後我恐怕只能靠你了!”一個應:“娘,不要怕,你放一百個心,我永遠也不會離開你!”為了這句話,齊煥玲沒有去和漸漸長大成家的兩個兒子生活,而一直堅持和婆婆生活在一起。

  李秀芝說,自己年輕守寡,晚年喪子,人生不幸她幾乎都佔了,幸運的是媳婦從不嫌棄自己,把她當親娘看待。

  媳婦體貼入微,讓婆婆當“財政大臣”

  齊煥玲說,婆婆愛玩,喜歡到處逛。齊煥玲就學得能靜能動,陪著婆婆玩,單位有活動也帶上婆婆,有一年她還專門託人搭順路飛機,滿足了婆婆到北京看看天安門和毛澤東遺像的心願。婆婆不習慣南方口味,齊煥玲就變著花樣蒸大包子、饅頭,還不斷託人郵遞家鄉土特產。

  婆婆最感動和意外的是,兒媳讓她執掌“財政大權”。兒子的“烈士”榮譽稱號批下來後,組織上給了5000多元的撫卹金,媳婦一分不漏地全部交給婆婆,她還把工資也如數上交。婆婆花錢自由而方便,精神上也充實了許多。從結婚到現在40年了,齊煥玲和婆婆從未爭執過。外人覺得她辛苦,委屈了自己,她卻覺得一切都很自然,只要彼此信任和尊重,用心交流,家有老人是個寶。

  婆婆心疼媳婦,閒時當“消遣歌星”

  李秀芝說,她和媳婦非常平等,兩人常常爭著做家務活。誰在家誰有空誰就做飯。她的衣食住行,媳婦樣樣關心,不僅為她採取了飲食療法,還建立了體檢檔案,定期“逼”她體檢。每次出門前,媳婦總也忘不了打聲招呼:“慢慢走,多看看,小心腳下。”老人這麼對記者敘述著,突然就從腰間一掏說:“看,我還有手機,就是怕我在外迷路,號是存進去的,只按一個鍵就通!”

  兩年前,李秀芝突然眼睛痛,不想去看醫生,媳婦硬叫來出租車送她去農墾醫院檢查,原來是病毒性皰疹。媳婦急得眼睛冒火,還導致視力模糊。媳婦摸著牆根幫她端屎尿盆,病友感嘆如今親女兒恐怕都要找保姆來做這些事。

  雖說是互相照顧,但媳婦明顯更累,她就當媳婦的“歌星”,為其消遣,放鬆身心。她一開唱《穆桂英》《花木蘭》,媳婦也就不自覺地跟著哼起來,二人家庭聯歡會往往就這樣開始了。她還愛唱《國歌》,看北京奧運時跟著電視一遍遍地唱。

  婆媳閒時種菜,編織都市女性時尚

  記者在院內看到的是花園加菜園。前後搬了四次家,婆媳倆總也閒不住,每換一個地方就動手改造美化庭院。園子裡有茄子、白菜、辣椒、絲瓜、韭菜,還種了木瓜、芒果、楊桃、黃皮、香蕉樹,有一段時間除了養貓狗,還養了雞、鴨、鵝。鮮菜、瓜果和雞蛋自個吃不完,還送給左鄰右舍品嚐。不少老年人帶兒女藉著來看菜園子的機會,來取婆媳相處經。李秀芝的堂侄孫女蘇季平說,到過奶奶家,沒想到她們婆媳倆相處得那麼好,遇事愛商量互通氣,性格都很開朗,越活越年輕,光這些就很值得學習。

  記者留意到牆上掛滿了各種款式的女式挎包和手提包,一律工藝精美,完全是都市時尚女性所用的那種。婆媳倆說,這都是她們的“傑作”,有比這更好的,基本上都作為禮物送人了。李秀芝說,原先她最愛打麻將,媳婦說坐久了對身體不好,就想辦法找點別的動手的活。走街串巷一周,遍訪民間年輕的名師後,媳婦竟學會了這個手工織包手藝,還手把手地教會了我。從2005年起,她倆就像北方納鞋底似的,不斷創新織包法,用李秀芝的話說是“賊兒棒”。齊煥玲說,這只是聊天交流的一種好形式,但我們婆媳間的浪漫將會到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