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成為密友的都帶著愛。
有人認為男女之間關係的根本都是性的;有人卻認為確實有男姐們儿、女哥們儿的存在。這個爭論真有一種“自古多情空餘恨,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架勢,你支持哪一方?
雨果大人有言:男人和女人之間是不存在友誼的。
但是,事實情況是這樣的:生活中你們一起喝酒,一起聊天,一起慵懶地窩在沙發看球賽,甚至偶爾還到對方家參加Party和過夜……你們有很多共同愛好和興趣,也總有說不完的故事,你們心中也總為對方留出一個特別的位置。
有人認為這不過是以友誼之名的情感放肆,也有人認為異性間不存在純正友誼念頭的產生不過由於本身的雜念。
01
那麼,男人和女人之間真的存在純友誼關係嗎?
多數男性覺得男女之間不存在純友誼;相反,多數女性則覺得男女之間存在純友誼。
要回答“純友誼”性別上的巨大差異,我們需要先深入了解一下什麼“純友誼”。
我想一份最好的友誼,莫過於一個人像心理諮詢師一樣:
①無條件支持你;
②積極關注你;
③真誠傾聽你;
④回應你的需求——但TA又不是心理諮詢師,更不是情人。
是的,之所以是“純友誼”,而不是愛情,是因為這之中,大家只有感情,而沒有性。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先進一步談談,靈魂伴侶的問題:
02
什麼是傳說中的靈魂伴侶?
☆關於靈魂伴侶的傳說
靈魂伴侶這個詞,最早是柏拉圖在《會飲篇》中記述的阿里斯托芬的理論觀點,即人類本來長著四條腿、四隻胳膊以及一個有著兩張臉的頭顱,但宙斯害怕人類的力量,因此把人分成了兩半,迫使他們窮盡生命來尋找自己的另一半,以使自己達到完滿。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大家樂意把自己摯愛的伴侶稱為“另一半”。
☆靈魂伴侶到底有多純潔?
為了搞清楚現實中的男男女女究竟怎麼看待自己身邊的“紅顏”“藍顏”,有學者為此做了一個研究,他把研究對像在一個月內與“純友誼的異性朋友”互動歸類,其中包括了(日常接觸、調情、浪漫時刻等)。然後發現,所謂靈魂伴侶大概可分四類:
1.互生情愫型:你愛我,我愛你但相互都還沒採取行動
2.嚴格柏拉圖型:如同教科書一樣清白
3.壓抑慾火型:一方暗戀另一方,但是害怕表白被拒絕
4.排斥慾火型:一方不喜歡另一方,但是覺得對方喜歡自己
所以,雖然雙方表面上都同意“靈魂伴侶”or“純友誼”的協議,但內心是不是嚴格遵循“柏拉圖感情”的戲碼,依然很難講。
既然雙方的內心戲各不同,出現“為什麼我把你當朋友,你卻要上我?”“為什麼我這麼愛你,你卻把我當朋友”這樣的問題就再自然不過。
03
男性真的更難把握“純友誼”麼?
有研究表示,其實男女雙方對於純友誼都有樂觀的態度,男性比女性更容易秘密喜歡對方,但是差異遠不如媒體中曝光的那麼大。
進化心理學教授David M.Buss表示,男女之間的友誼符合某些功能性的利益,這種利益驅動有的是有意識的,有的是無意識的。讓個體在群體中有更多的生存資本。這之中的進化機制,有的與性有關,有的則不是。而且,確實,男性比女性更多關注性這個資源。但是除了性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互惠資本,比如拓展自己的人脈關係,提升自己的群體地位。
而女性則更多把“男性朋友”當成是潛在的保護者,或者感情上的備胎,或是退一步的港灣(如果你想這麼講……)
但從生理上來講,撇下感想,男性確實更容易比女性反射那些XXOO的事情
一方面,精子在生理上很便宜,極為豐富,並不斷補充。因此,男人越頻繁、多樣化地傳播他的精子越表明他進化的成功。另一方面,卵子,是非常昂貴的,新陳代謝成本高,而且得不到補充(女人一生吃過的所有雞蛋)。
更重要的是,女人必須承擔懷孕時的身體補充、情緒控制和代謝成本。相反的是,大多數男人樂意提供他們的精子並且毫不猶豫,進化的原因導致了大多數女人要保護她們的卵,並相對歧視她們的性伴侶。
因此女人能夠超越男女之間直接的性吸引力,更徹底地確定一個整體上合適的潛在男性伴侶。男人往往沒有這種長期的計劃,而是性興趣的”軌道頭腦”一直在持續運作。
一般情況下,可以這樣說,男人非常容易受到性的”反射”,而女人則傾向於性的”反思”。
這有助於解釋為什麼男人經常誤讀女人釋放的友好信號為性邀請信號,以及為什麼這麼多女性對男性”朋友”想跟她發生性關係的想法感到震驚。
那麼最後,不想止於純友誼的你……
04
該如何走出朋友區?
1.不要隨叫隨到,都說好,努力讓自己顯得稀缺一點
著名心理學家羅伯特?西奧迪尼發現,當某件事物變得稀缺或者難以得到時,人們會認為此物更有價值,也更想得到。所以,你知道為什麼對方不能沒有你嗎?是因為你太顯得太可用了!
西奧迪尼解釋道,稀缺原則的原理是通過人的阻抗(Reactance)起作用的。從本質上說,這是因為沒人希望有人對自己說“不”,沒人希望受到任何形式的限制,或者自由受到約束。因此,當人們覺得自己會被錯過、落選或者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時,就會奮起反抗。這種“阻抗”讓人們更努力地去追求,也更想得到難以得到的。
2.收起靦腆與傲嬌,求對方對為你干點事情
這裡巧妙運用了心理學中的“認知失調”理論。當我們的行為和對此人的態度之間發生了矛盾。為了緩解這種失調,我們會盡力說服自己這個人是好的、值得幫助的,從而注意並強調了其優點,而淡化了自己本來不喜愛他的事實。
所以,如果想追求一個本來不怎麼喜歡你的girl或者boy,或許也可以通過求得她幫忙的方式來逐步製造ta對你的好感。這一招,著名的本傑明·富蘭克林就用過,讓自己和一個圖書管理員成為一生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