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聊可致死!

  英國研究人員發現,“無聊感強烈”者與感覺充實者相比,因心髒病或中風致死的可能性高出2.5倍,無聊因而可能是一個“折壽”因素。

  研究報告刊載於2月號《流行病學雜誌》。

  無聊死倫敦大學學院流行病學和公共衛生系研究人員調閱1985年至1988年時年35至55歲接受“無聊感”調查的7524名公務員信息,追踪他們20多年後的健康情況。截至2009年4月,一些調查對像已經離世。

  當年調查結果顯示,每10名公務員中有1人曾在過去一個月內感覺無聊;感覺無聊的女公務員人數是男性的2倍多;年輕公務員和從事瑣碎工作的公務員比其他人更易感覺無聊。

  研究人員分析,對生活不滿、感覺無聊的人可能養成吸煙酗酒等惡習,而這些因素會“折壽”。

  這讓人聯想美國熱播電視劇《無聊致死》的開篇。男主角喬納森·埃姆斯曾是作家,遭女友拋棄後心靈承受創傷,創作靈感日趨枯竭。他無處排解苦悶,在毒品和酒精中尋求安慰。

  希普利建議,工作若無樂趣,就應在工作以外培養興趣,不應藉菸酒消愁。

  心理學家格雷厄姆·普賴斯持說,如果無法從生活中獲取動力和靈感,或者存在抑鬱傾向,解決方法是把注意力從自身轉向他人。“總以自己為中心的人應該考慮一下,”他說,“他們能為家人、朋友、同事甚至上司做點什麼。”

  充實樂

  一些專業人士給感覺無聊的人支招,關鍵詞是“改變”。

  譬如,可以做有意義的事,發現工作的價值。如果覺得工作沒意義,幹活自然提不起精神。要改變這種態度,就要適當調整職業規劃,重新發現工作的價值。另外,業餘時間可在醫院或學校做志願者,從服務他人中尋找快樂。

  因生活平淡而整天抱怨的人應該走出“舒適區”,學習新知識,可以在社區學校參加夜間課程班,就讀有挑戰性的課程。

  另外,應打破常規,增添“變數”。譬如,給多年未聯繫的老友打電話;找從未去過的地方旅行;去頗有名氣但離家較遠的的二手書店淘書。

  重要的是,感覺無聊時不能坐著發呆,而應著手找事做。擦地板、洗衣物、健身、散步……這樣做也許無法擺脫無聊感,卻可以支配自身行為;一旦運動起來,無聊感會減輕,充實感隨之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