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吵架也是錯?!夫妻間能吵架就別憋著

  有些人很害怕見到別人吵架,也不喜歡讓自己陷入爭吵中,其實,吵架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糟糕。

  我上週見過一對35歲的夫妻,他們在一起已經有十年的時間。初見他們時,他們各自坐在一張長沙發上,看起來都很不開心。我讓他們坐到一起,他們都有些不情願,好似各自心裡都裝了莫大的委屈似的。

  妻子說:跟他在一起這十年,我一直在努力走進他的心裡,可是他還是拒絕了我,我知道他從來不會跟我講實話,就是一直在敷衍我。

  丈夫說:為了這段婚姻,我已經是一忍再忍,不管她說什麼,我從不反對,不知道為什麼她還得寸進尺。

  一邊是妻子在拼命地要找回老公,一邊是老公拼命地在忍耐,以維持婚姻不破裂,原來他們是一對如此相愛的伴侶!

  在一番交談後,丈夫最後說出了自己的擔心,他說自己老婆的性子比較好強,若是自己真的做了自己,遇到不同的意見時,沒準就吵散了。

  我問這位丈夫:“吵架就會散”的想法,從哪裡來?

  原來這位丈夫從小就目睹自己的父母吵架,深惡痛絕,想著自己以後有了家,一定不能像他們一樣天天吵架。後來,也聽到一些觀點說,兩個人在一起,如果想長久,不能吵架,也不能發脾氣,更不能直接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

  這大概是很多努力避免吵架的人的真實想法吧。

  我(對丈夫)說:為了維持婚姻,你把真實的自己藏了起來,外面只看得見一個好好先生。

  我(對妻子)說:你的老公被好好先生吃掉了,所以你攢足勁要攆走好好先生,讓你的老公重新活過來。

  我問(老公):你怎麼才可以有不那麼厲害的忍耐力?你跟好好先生關係那麼好,讓你的老婆找不著你,她就不會善罷甘休,一天也不給你好日子過。

  我問(老婆):你追得那麼緊,你的老公喘不了一口氣,他自然先拿一個好好先生來擋住你的道。他害怕你去抓他,你追得越緊,他就躲得越深,你越追不回他。

  為了婚姻不散,先生的忍耐是苦心積慮的,可這種迴避衝突的方式,卻為他們帶來了更大的衝突。他們在一起十年,應該有很多的機會,讓他們可以更多地了解彼此,但一個藏了起來,另一個使勁追趕。他們夫妻從來沒有正面交手的機會,這樣也就失去了更好的表達自己和理解對方的機會。

  我告訴他們,回去關起門來,設定一個時間期限,痛痛快快地好好吵一架,把平時不敢說不願意說的話都大聲地告訴對方。時間一到,就握手言和,不賭氣不記仇。

  實際上,吵架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糟糕。吵架不是問題,我們對吵架的定義才是問題。吵架是給我們機會去講清楚自己,也看到別人的不同。當你給足自己的自由,你會發現經營感情並不是單行道,非往一個方向不可。珍惜可以好好吵架機會吧,這說明你沒有放棄貼近自己,也沒有放棄親近對方。

  讀者智慧:這樣吵架,不傷感情

  “我語句”表達觀點

  北京市西城區張艷麗:很多人開始吵架後常用的句子是“你總是……”“你怎麼就……”其實,之所以會吵架,不是別人怎麼了,而是因為我們自己的感受不好了,所以,既然你想通過吵架這種溝通方式來解決自己內心的衝突,那不妨還是用“我……”開頭的句子為好。美國社會學家、人際關係專家珍亞格強調,吵架時最好用第一人稱表達觀點,比如“我覺得你傷害到我了”、“我覺得你的意思是……”等,強調這只是你的個人感受。

  互相留點緩衝時間

  浙江省杭州市谷小俊:本來,跟人爭吵就讓人感覺夠局促了,如果還必須要在爭吵中給個說法什麼的,我會感覺特別為難。因為,我覺得如果爭吵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逞一時口舌之快,其實,最好是在爭吵上留點餘地,給彼此留一點時間,好好思考和回應對方的意見和看法,然後再進一步爭吵,這樣才有意義。其實,時間可以讓雙方的情緒逐漸得到平復,這時候再來看問題才更加客觀,才能真正做到就事論事。

  給對方說話機會

  河北省邯鄲市張笑甜:小時候見識過別人家的父母教育自家孩子的時候,一邊口裡說著:“你說……”一邊又不給孩子任何說話的機會,還罵罵咧咧“你啞巴了” 。其實,爭吵的過程中,如果連給對方解釋的機會都沒有的話,那這個吵架不能算是溝通,只能算是其中一人在那裡泄私憤。俗話說,解鈴還須繫鈴人,給對方解釋、理論的機會,並耐心傾聽,才能發現雙方意見不合的真正原因所在,一步步解開心結。

  相關閱讀:父母吵架哪有那麼可怕?

  心理師伍君儀說,為人父母者都明白,離婚對孩子的影響不好,進而認為,吵架讓孩子見到也不好。也有心理學家認為不能一概而論,婚姻長久的夫妻也會吵架,但他們吵架的方式不會損害關係,還能潛移默化地教育孩子如何處理衝突。

  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教授花了數十年研究婚姻中的爭吵,認為導致離婚的不是吵架,而是吵架的方式。爭吵中夫妻倆是否表現出輕蔑的態度?有沒有取笑對方?是否喜歡冷戰,讓對方抓狂?這些做法都會危害親密關係。如果吵架時能避開這些,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反而有利於維護婚姻。

  阿普特認為,過度擔心憤怒的消極影響會導致“好行為綜合徵 ”,即凡事彬彬有禮,關係稍微有點緊張就會引發焦慮,要用虛偽的微笑和禮貌言辭掩蓋。這樣忍住不吵令父母糾結,孩子很敏感,對這種“和諧”感到不安,害怕父母早晚要爆發。女孩特別善於察言觀色,能看穿父母故意裝出來的平靜。一旦被孩子發現平靜之下的複雜感受,他們會怨父母不誠實,覺得父母背叛了自己。

  儘管孩子不宜捲入成年人的問題,但孩子也需要體驗到父母和其他親人的憤怒爭吵,通過觀察憤怒的表達,如何據理力爭,相互反對後又重新團結,最終能明白親子雙方都能經得起這些小衝突。經歷了這種人際關係的教育,日後孩子感到憤怒,要跟同輩人或者父母爭吵時,就懂得如何處理衝突,變得更加決斷。

  如果父母學會不影響關係的吵架方式,能夠區分自己的憤怒和別人的缺點,能夠從暴怒走向平靜,那麼吵架也能給孩子上重要的一課:如何談判,以及如何選擇看問題的角度。因此,阿普特認為,為人父母者學會吵架比害怕吵架更有益。